一年级亲子关系调查:为什么家长的参与很重要?

亲子鉴定周末上班吗 03-27 阅读:102 评论:0

一年级亲子关系调查:为什么家长的参与很重要?

亲子活动调研篇1

关键词 亲子园;家长角色;归因分析

中图分类 G616

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亲子园在我国各大城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亲子园为婴幼儿教育提供了有利资源和有效场所,逐渐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和全面发展,即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亲子园作为开展亲子教育的有效场所,是协调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家长在亲子教育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现有的亲子教育研究,主要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亲子教育的效果,而对亲子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家长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对于家长角色问题的研究更少。本研究拟通过调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反映亲子教育的特点,了解亲子园的教育效果,从而提升亲子教育的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与四川省三所亲子园,分别为公办园的园中园、连锁亲子园和私立亲子园。以婴幼儿(0岁~3岁)的带养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婴幼儿的父母、祖辈和保姆。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亲子园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1 家长的亲子教育动机偏向功利性

调查显示,家长普遍认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有93.4%的家长认为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阅读书籍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这说明婴幼儿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希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有56.7%的家长认为只有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反映出家长倾向于将孩子的教育看作一种投资,现在的高投资是为了将来的高回报。另外,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比较看重亲子园的强化技能训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将亲子园看作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提升的跳板以及获得高收益的投资途径。我们知道,亲子教育应该是在亲子活动中通过科学的指导,建立良性的亲子互动模式,从而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而家长却将目光集中在短期利益上,忽视了亲子教育的初衷,这种功利性的偏差势必妨碍亲子教育效果和幼儿的成长。

2 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度偏低

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是亲子活动开展的基本方式。调查显示,有74.3%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参与亲子教育活动的重要性,65.7%的家长认为自身在活动中的参与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家长认为:“在活动中,如果没有我们的指导,孩子做事情就没有方向”“老师的专注指导可以为我们解惑,我们和孩子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这说明,家长已经认识到自身在亲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参与的意愿也很强烈。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仅有37.1%的家长会与孩子一起参与到亲子活动中,还有62.9%的家长则游离于活动之外,只是保证孩子安全或者与其他家长聊天,在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并不明显。亲子教育是以引导家长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教育效果达成的根本保证。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家长的游离行为不仅会影响活动的氛围,而且也不利于其自身获得亲子教育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影响亲子教育的有效性。

3 亲师关系中家长自主性缺乏

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家园联系,亲子园中的亲师关系是更为紧密的,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家长的自主性发挥有助于亲子教育的开展。在与教师的关系的上,有72.8%的家长认为自己与教师是合作关系,共同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在课后询问教师的积极性较高,表现出参与合作的意愿,但家长询问的内容多是围绕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不是针对当天教育活动或是如何在家庭中延伸亲子教育。调查显示,有78.6%的家长从未对亲子园提过建议,65.7%的家长对课程的设置仅停留在了解的面上,仅有少部分家长有参与课程设置的意愿。由此可见,家长虽然对亲子教育活动态度都很积极,但常常将亲子教育等同于养育看待,这种观念上的错位使得家长表现出对孩子生活细节的积极关注和对个性心理发展的忽视。他们对真正涉及亲子教育核心的课程设置参与度很低,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缺乏自我意识。

(二)家长角色定位的原因分析

1 功利性宣传强化了家长的错误观念

据调查,家长对亲子教育的认可度高达90%,但这种认可度是建立在对功利性目的满足基础上的,而非出于对亲子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家长本着“三岁看老”“不输在起跑线上”等功利性目的将孩子送到亲子园,常常将成长中的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足或刻意逃避。亲子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亲子教育理念进行宣传的过程,只有理念得以贯彻,家长才可能全面配合,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教育目的才能更终实现。然而,现实中亲子园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课程和幼儿身上,忽略了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的责任,有时甚至被家长同化。

2 陪同家长更换频繁,难以深度参与

亲子教育课程通常需要家长全程陪同,而课程时间又多安排在父母的工作日,因此,由祖辈或者其他亲属来替班陪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亲子园中陪同家长流动性较大的情形。家长的频繁更换一方面破坏了亲子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家长的参与性,另一方面由于替班的祖辈与父母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亲子教育的效果。通过访谈可以发现,祖辈希望孩子在活动中样样优先优秀,不落后于其他孩子,还会包办或代劳孩子的事情;而父母则更倾向于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动手。两辈家长之间理念与水平的不同,直接导致参与的方式与深度也不同。另外,由于陪同家长的沟通存在障碍,还造成了课程衔接断裂,亲子教育理念无法彻底贯穿,幼儿在亲子园学到的知识经验,无法落实到家庭的日常教育中。

3 课程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亲子课程主要是针对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以及社会行为五个方面进行训练。为了便于课程的实施,多数亲子园的课程会将音乐、数学、绘画、手工、语言、体育等五个方面的训练整合在一起。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单一的课程模式难以引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致使家长仅将参与亲子课当成一种责任和义务。亲子园在课程开发上资源投入不足的状况,影响了家长主动参与的力度。另外,有的亲子园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使得教师在与家长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方面缺乏精力。因此,亲子教育机构虽然需要盈利,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对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建议

对于家长角色定位中的存在问题,从亲子园的角度出发,应树立科学的亲子教育理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激励家长的参与,并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一)注重理念宣传,融入教学活动

亲子园应以家长与孩子的组合为单位,通过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会、亲子联欢会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让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直观体会科学亲子教育的观念和特点。在活动材料的选择方面,亲子园应选择区别于幼儿园、学前班等机构的材料,为家长提供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材料和活动。另外,在家长产生疑惑时,教师需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在为家长解疑的过程中宣传亲子教育的理念。

(二)加强家园沟通,促进家长参与

亲子园应把家长看作相互学习的对象,及时了解家长对亲子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和需求情况。考虑到家长流动的问题,亲子园可建议家长指定一名主要照顾者,并请替班家长将当天所学内容积极与主要照顾者进行沟通、交流。

(三)提供信息平台,建立家园对话

(四)拓展课程开发,增加课程新颖性

亲子活动调研篇2

【关键词】 幼儿;家长参与;亲子球类游戏

生活教育理论的开放性、持续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对家庭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精神,家长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将教育寓于家庭球类游戏活动中,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小班幼儿基本动作水平较低,球类游戏活动以推、抛、踢等单调的运动方式进行。但是有了家长的帮助,就可以设计更多有趣新奇的球类游戏活动,不但降低了活动的难度,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也萌发幼儿对球类活动好奇、探索的愿望。国外研究者也认为,父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父母的游戏性越高,在亲子游戏中的情感表达和游戏刺激越积极,儿童对父母的反应及游戏行为就会越积极。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父母参与的操作性定义,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在家中对孩子的监控和指导。另一种是学校的父母参与。

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还未开展过家长参与幼儿园球类游戏的活动,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家庭球类游戏的活动情况,进行课题研究与分析。依据调查结果显示,反映如下特点:

(一)家长在家中参与幼儿球类游戏活动状况

3、父母对球类活动的选择具有倾向性。男性的身体机能、运动技能都优于女性。因此,父亲倾向于选择剧烈的、与球有亲密接触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等。但母亲不喜欢带有竞技性的球类游戏,她们的活动量一般也比较小,她们更多的是选择灵活地轻盈地球类游戏,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4、家庭球类游戏方式十分枯燥。调查显示,父母对球类游戏知识极度缺乏,只是与幼儿单纯地拍球、踢球、滚球、投球等。对“您知道的亲子球类游戏有多少”一问,完全不知道的有3人,有36人只能讲出1~5个(包括5个),只有5人能讲出5个以上。父母与孩子间的球类游戏不具备目的性,只是亲子间自娱自乐的一种行为。

喜欢玩球是孩子天性,关键看家长如何引导。在调查过程中,蒋润丘小朋友的妈妈曾提到孩子很少玩球。以前曾把球放在两个人之间滚来滚去,刚开始接触时表现得很兴奋,但一会儿就玩腻了。可见,这种单纯地滚球,形式过于简单且枯燥,幼儿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因此,运动中是否产生愉悦、是否获得成功,将决定其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在家中开展球类活动的状况

谈到球类,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体育运动中的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还包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球”,诸如气球,毛线球、塑料球、泡沫球等。

相比较而言,女孩较喜欢非剧烈运动的球类。其中,汪紫晗妈妈提到,孩子曾玩过塑料沙滩球,小排球,玩具球类,还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这说明女孩更容易被具体形象的物品吸引。

亲子活动调研篇3

本次亲子关系干预研究方案的实施目标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案研究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中职生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设身处地理解父母,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变化逐渐影响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父母学会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的独立性,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多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沟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本研究在考察广州黄埔职业技术学校354名中职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班推荐、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原则,抽取20名中职生及父母作为实验对象。

一、团体辅导

研究者自行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材料,共包括6个单元:(1)当我们同在一起;(2)互敬互爱;(3)沟通从心开始;(4)接纳“不完美”;(5)学会感恩;(6)共建温馨家园。

研究者运用自编实验材料对20名实验对象进行辅导,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6周。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1)角色扮演,收集一些不良亲子关系的日常情景,要求亲子双方交换身份,将对方平常在该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出来。(2)案例分析,辅导者提前收集典型案例,利用焦点团体访谈的形式,让团体成员对这些案例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3)自由,泛指亲子之间的一些经验,包括对亲子之间经历的事件、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或感受的。在双方表达过程中,双方都不能批评指责对方,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知识讲座,是指专门针对家长开设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良好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等。同时在其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也适时穿插一些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5)亲子游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使亲子共同体验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乐趣。

二、个案辅导分析

三、成效

在学校的德育团队特别是班的支持下,本次针对中职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后,研究助手都会发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意见反馈表”,及时了解实验对象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随时把握亲子之间的变化及动态,也方便研究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在所有干预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主要是采用行为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来了解本次中职生亲子关系干预研究的成效。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的不良亲子关系。家长们表示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及矛盾性有了更好的认识,能逐渐意识到根据孩子的能力和人格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学会赏识,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蓝领。学生们表示,活动对他们触动很大,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一些想法,能够尝试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辛苦和矛盾,同时学会以成熟的交流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个案辅导分析法作为本次干预研究的补充形式,能够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地解决亲子不良关系问题。父亲B和学生A亲子矛盾缓和了很多,父亲逐渐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学生A的精神状态大有改善,主动与班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同学们的交流也明显增多,能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

鉴于学校条件、家长时间和精力、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等条件限制,亲子关系干预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希望以后能够做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亲子活动调研篇4

【关键词】3~6岁幼儿;幼儿父母;亲职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4-4604(2016)01/02-0076-06

一、概念界定

(一)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Parenting education)”一词源自台湾,指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其理念是,做父母是一份职业,要通过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育儿水平,以期与孩子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陆学者也开始使用亲职教育这一概念替代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本研究中的亲职教育是指:以3~6岁幼儿父母为教育对象,有组织、有计划地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帮助幼儿父母改善有关家庭教育的知、情、意、行的教育活动。

(二)亲职教育需求

本研究中的亲职教育需求是指,3~6岁幼儿父母为促进幼儿发展和自身育儿水平提升,对亲职教育活动表现出的心理倾向。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从南京三所幼儿园随机抽取300名3~6岁幼儿父母,向他们发放问卷。另外,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72份,有效回收率为77.7%。被调查的幼儿父母中,母亲多于父亲,约占总数的76%。幼儿父母的年龄大多分布在31~38岁之间,近三分之二的幼儿父母学历在本科及以上。

研究者同时通过访谈法,了解幼儿园教师在日常与幼儿父母沟通时了解到的他们在育儿方面的困惑和需求。访谈资料与问卷调查结果起互证作用,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四部分构成:基本信息,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幼儿父母对于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幼儿父母期待的亲职教育。其中,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需求部分参考了杨懿以及谌小猛和王慧琴等人编制的相关量表。〔1-3〕

问卷初步拟制好后,研究者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并随机选取南京某幼儿园,发放50份问卷进行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78%。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其中的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1、更后,根据信度检验和极端组比较检验结果对题项进行了删减,形成正式问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整体情况

由图1可知,总分为48分和55分的人数更多,有22人;其次是57分和64分的人数,有21人。需求程度中等的分数为40分,高于40分的占总体的97.4%。这表明,大部分幼儿父母对于亲职教育有较高的需求。

由表1可知,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总需求和各维度得分均值都在3分以上,高于中等需求程度均值(2.5分)。幼儿父母对各维度需求程度均较高,其中,对育儿知识维度需求的程度更高,其次是心理调适。

(二)3~6岁幼儿父母对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的满意情况

幼儿父母对社会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家长培训讲座或课程、幼儿园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大众媒介提供的育儿知识及对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总体情况进行满意度评分。满意程度由高到低,对应的分值依次为4分、3分、2分和1分。

由表2可知,各题项得分均在中等满意程度2.5分以上,对幼儿园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满意度更高,得分为3.11分。这表明,幼儿父母对目前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总体较满意。

(三)3~6岁幼儿父母亲职教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2、教育背景对幼儿父母“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需求的影响

(四)3~6岁幼儿父母接受亲职教育的倾向

1、幼儿父母育儿求助对象选择的倾向性

2、幼儿父母期望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由表5可知,家长希望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按照选择频率高低排序):与幼儿园合作举办活动,安排专家讲座,宣传育儿知识、发放手册,组织家长交流会,专人上门指导。除“专人上门指导”外,选择其他社区指导形式的频率均较高,说明多数幼儿父母倾向于专注的教育指导和讨论交流性质的活动指导。

(五)3~6岁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期望

本研究问卷中,有一道开放题是了解幼儿父母对社会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意见或建议。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可以发现幼儿父母在以下几方面有较高期望。

1、亲职教育的专注性

较关注亲职教育的专注性。如,有的关注亲职教育的师资质量,有的希望从中获得科学的育儿指导,还有的希望指导内容更细致一些。

2、亲职教育的形式

期待更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例如组织亲子活动,让孩子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3、亲职教育的内容

希望能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更好能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提供个别指导,或通过搭建家长交流平台来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

4、亲职教育的支持

幼儿父母普遍认为,目前社区组织的活动太少,且缺少专注人士指导。他们希望社区能设立专门的亲职教育服务机构,聘请专注人员定期进行指导和答疑。另外,他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举办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

四、讨论

(一)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较强烈

1、超过半数的幼儿父母对心理调适方面的需求较强烈

超过半数的幼儿父母对心理调适方面的需求较强烈。有研究发现,幼儿父母在“幼儿教养”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压力较大,即幼儿父母对孩子健康、发展、学习等方面及其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同伴影响等方面较为担忧。〔4〕年轻的父母经验和精力都有限,在面临育儿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精神压力得不到疏解,会影响其寻求解决育儿问题支持的态度和方式。因此,他们对于缓解自己的育儿精神压力较期待。

2、幼儿父母对育儿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较强烈

有研究表明,父母因教育知识不足而表现出的教育能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家庭教育效果。〔5〕本研究发现,幼儿父母较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控制情绪”“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等育儿知识与技能,因为这些内容正是其现实需要。

3、幼儿父母对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的指导需求较强烈

幼儿父母的育儿困惑相当一部分是由亲子沟通不良导致的。当前我国幼儿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并不乐观,超过80%的幼儿家庭亲子沟通未达到理想状态——一致型(即子女能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父母把握原则,合理引导)。〔6〕因此,幼儿父母对亲子沟通的指导需求较强烈。

(二)不同群体特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存在差异

1、受教育程度不同,其亲职教育需求也不同

本研究发现,在“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需求程度低于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幼儿父母缺乏缓解自己育儿情绪和压力的意识,对自我心理状态调节的问题不够重视。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幼儿父母对自己的育儿情况有较多的反思和审视,有一定的自我提升期望,或者说更关注自己内心和精神状态的调节。

2、父母对亲职教育需求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发现,相比于幼儿母亲,幼儿父亲对“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方面知识的需求更强烈。这可能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因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往往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与幼儿相处的时间较少。相比幼儿母亲,父亲参与育儿的程度偏低,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7〕因此,父亲关于幼儿每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等的知识没有母亲多,这方面的需求也就更强烈些。

亲子活动调研篇5

:本文通过对武汉中心城区的珞南街、珞珈山街、水果湖和关山街4个办的城镇居民的亲子沟通状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当前亲子沟通的状况,分析了当前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望对亲子沟通的进一步改善有所帮助。

关键字:亲子沟通 中小学生 家庭

引言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然不少父母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但大多数不是很明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湖北经济学院学院的7名本科生组成了一支调查小组,以武汉中心城区的珞南街和珞珈山街等4个办的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整理资料,采用SPSS软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亲子沟通现状的调查、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改善亲子关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亲子沟通的现状亲子沟通是指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双方主体在亲缘关系的基础上,在共同创造的独特家庭情境中,基于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不同的态度、需要,通过各种言语和非言语的形式而交流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中小学生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亲子沟通又是家庭环境中给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研究亲子沟通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推动和谐家庭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在亲子沟通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母亲与子女的沟通状况优于父亲。

图一

3、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

亲子沟通的发展状况

子女人数

百分比

父亲

58

62.40%

母亲

84

60.90%

4、父母愿意与子女交流,但子女有些话却不能与父母说。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性交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更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更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更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更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4)徐文龙。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技巧浅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02

(5)范艳。“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现状研究【D】郑州, 2006

亲子活动调研篇6

1研究方法

1.3数据分析HBSC问卷中分别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7分和9分量表分别测量各种健康行为。本研究将各单项健康行为的每题得分累加获得该项健康行为的总分。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不同家庭结构组别青少年出现各种健康行为或生活方式的比例是否有差异。同时,以双亲抚养组为参考,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他组出现各种不良健康行为的风险是否提高。数理统计采用SPSS10.0进行计算。

2研究结果

2.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将受试对象分为单亲抚养组、双亲抚养组、单亲与继父(母)抚养组、父母祖辈共同抚养组和祖辈抚养组五组,有65名青少年由其他亲友抚养,其数据未进入本研究的分析,因此,共有5811名青少年的数据纳入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本次研究中,有超过一半的受试者是由双亲抚养,近1/3的受试者由双亲和祖辈共同抚养,还有7.3%的受试者为单亲家庭抚养。而完全由祖辈抚养和由单亲和继父母共同抚养的学生比例分别仅有3%和0.9%。由于2组样本量非常低,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本研究仅对另外3组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2.4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如表5所示,单亲抚养的学生在各种吸烟和饮酒行为的比例,均高于双亲抚养和双亲与祖辈共同抚养的学生,但是,仅在女生的有无吸烟经历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单亲家庭中母亲吸烟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其他两类家庭,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3讨论

在我国,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帮助父母照顾、教育青少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隔代抚养现象也是由我国“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独生子女政策等国情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与许多欧美国家的主流家庭结构有所区别[4]。本次研究的结果也显示,有近1/3的青少年,是由双亲和祖辈共同抚养的,另外还有2.8%的青少年是完全由祖辈抚养。本次调查对象为北京青少年,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要远远低于中西部地区。有研究显示,在我国某些欠发达地区完全由祖辈家长抚养的青少年比例有近50%[11],因此,全国范围内隔代抚养的青少年比例应高于本研究的数据。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我国单亲家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本次调查发现,有7.3%的青少年由单亲抚养。本研究的数据显示,有约四成的青少年由单亲抚养或由祖辈参与抚养。因此,隔代抚养和单亲抚养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亲子活动调研篇7

【关键词】父亲参与子女教养 父亲缺位

一、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研究的产生

父亲参与子女教养是家庭亲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亲职教育的研究普遍侧重于母亲职能,即母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父亲的角色更多地被看做是生命繁衍的一个必要条件,其对于子女教养的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现状与影响

1、“父亲缺位”的现状与影响

2、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作用

第二,父亲参与子女教养对父亲本人同样重要。首先,父亲在参与子女教养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体验到为人父的喜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更为自信,能更好地应对沮丧情绪。[10] 其次,父亲参与育儿会直接影响到他对家庭的贡献感,而这种贡献感又会直接影响夫妻关系的满意程度,并间接地影响自身心理的健康。[11] 育儿活动会使男性增加与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和女性亲属的联系,增进与老年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12]

三、父亲参与子女教养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展望

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父亲更多地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来,提高父亲的职能,是个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议题。进一步的研究可关注父亲参与教养内涵的界定,也就是说父亲要在哪些面参与教养,是认知面、情感面,还是行为面,亦或是多维度的整合,这是父职教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此外,如何从父亲参与教养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对父职教育进行考察,如何对参与效果进行评价,这些都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单位:郑州,河南 郑州,450001)

参考文献:

[1]凌文辁,方俐洛。英汉心理学词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李霞。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6)。

[4][7]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国内特殊教育,2009(10)。

[5]夏日新。爱心男人 袋鼠爸爸[J]。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2005(1)。

[6]郝建芳,王忠红。发挥父爱的魅力[J]。现代家教,2002(11)。

[10]侯忠伟,刘晓霞,王立花。国外父亲参与教养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2)。

[11]尹靖水,朴志先,中岛和夫,等。城父亲参与育儿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J]。延边医学学报,2012,35(2)。

[12]徐安琪,张亮。父职参与对男性自身成长的积极效应——上海的经验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9(3)。

[14]徐安琪,张亮。父职参与对孩子的效用:一个生态系统论的视角[J]。青年研究,2008(9)。

亲子活动调研篇8

【关键词】 初中生;初中生母亲;母性意识;个性特征;相关性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Mothers\' Maternal 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Yang Meirong, Wang Xi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mothers\' maternal consciousnes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346 students and their mothers were evaluated wit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 maternal consciousness scale and EPQ (child version)。 Samples were selected through a random and entire way in Shijiazhuang。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score of helplessness in rearing children and difficulty in munications with children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sychotic of children; The score of helplessness in rearing children and strangeness in couples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troversion and Introversion, The score of mother-child in one body, losing oneself, helplessness in rearing children, the feeling of getting cold between couples and the feeling of difficulty in munications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ren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Neuroticism。 Conclusion The mothers\' maternal consciousness has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children, and the influence is primary。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s; Maternal consciousnes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Correlation research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石家庄的初一、初二、初三7个班的初中生及其母亲。本研究共发放问卷份,回收368份,其中有效问卷346份,有效率为94.02%。

1.3 量表施测 研究者对各班班进行培训,将指导语、研究目的、施测方法及注意事项向他们解释清楚,请他们做主试对学生进行施测。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学生答完后当堂收回,母性意识调查表由学生带回家母亲答完后第二天收回,一一对应整理好。

1.4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以后,将母性意识调查表数据与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数据一一对应输入微机。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母亲母性意识与子女个性维度的相关分析 为了考察母性意识对子女个性形成的影响,本研究对母性意识的诸因子和子女个性的3个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母亲的育儿无助感和亲子交流困难感得分与子女的精神质得分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的育儿无助感和夫妻疏远感得分与子女的内外向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亲子一体感、自我丧失感、育儿无助感、夫妻疏远感和亲子交流困难感得分与子女的神经质得分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的育儿无助感和亲子交流困难感越强,子女的精神质得分越高。精神质得分高的儿童古怪,孤僻,麻烦。对同伴和动物缺乏同情心。即使是对很接近的人和亲人也进攻仇视。这样的儿童缺乏是非感,不考虑安危。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社会化概念,根本无所谓同情心、罪恶感和对人的关心,这只是极端的例子。精神质得分越高,这样的倾向越严重。

母亲的育儿无助感和夫妻疏远感越强,子女的内外向得分越低。因为内外向维度得分越高性格越外向,得分越低越内向,说明母亲的育儿无助感和夫妻疏远感越强,子女的性格越内向。

母亲的亲子一体感、自我丧失感、育儿无助感、夫妻疏远感和亲子交流困难感越强,子女的神经质得分越高。神经质维度代表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越不稳定。这一结果说明母亲的母性意识影响着子女的情绪稳定性,母亲的亲子一体感、自我丧失感、育儿无助感、夫妻疏远感和亲子交流困难感越强,其子女情绪越不稳定。

从表2可以看出,母亲母性意识9个因子中的亲子一体感、育儿无助感、夫妻疏远感和亲子交流困难感对子女的个性影响更大。

3 讨 论

母亲的母性意识体现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影响亲子交往的质量,进而影响子女的个性。Cox等人发现,在与儿童交往时,抑郁的母亲比非抑郁的母亲积极的语调更少,提问、解释和建议更少,更多地忽视孩子的要求;在与孩子谈话和交往中,更有可能使用控制的手段,对孩子的暗示较少做出反应。其他的研究也报告了相似的发现,即抑郁的母亲与孩子交往质量差,因此,母子之间是一种消极的互动。在不良的母子互动中,儿童习得了不良的交往技能,学习了在交往中如何消极地做出反应,以及如何对交往同伴的要求不予反应,从而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4],形成有缺陷的个性。

母亲的育儿无助感和夫妻疏远感越强,子女的个性越内向。从上一段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子女个性内向受母亲的育儿无助感的影响很大。夫妻关系不和谐,常常发生意见分歧,双方关系敌对、紧张甚至争吵,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内心充满紧张、焦虑,在外人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缺乏自信、自尊。他们孤独苦恼,生活盲目懒散,不求进取。常常表现为固执,闷闷不乐,做错事无所谓,喜欢孤独,易烦躁,易发怒,经常发呆,不愿与人交谈,做事有始无终,言语不能自制等特点,形成内向的个性。

神经质维度代表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得分越高表明情绪越不稳定。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子女个性的神经质维度与母性意识中的亲子一体感、自我丧失感、育儿无助感、夫妻疏远感和亲子交流困难感5个因子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母亲的母性意识对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影响更大。母亲对孩子给予很高的期望,全身心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培养,子女便成了生活的中心,任何反应都会引起母亲的关注,这对子女来说是一种强化,子女遇到任何事情(包括高兴的、不高兴的)都会有过分的情绪反应,以吸引母亲的注意力。而子女过于强烈而又难以平复的情绪反应使母亲更加关注子女,母子之间这种互动模式是一种恶性循环:母亲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子女身上而忽视她的丈夫,使夫妻关系变的疏远,而子女的情绪稳定性极差,很难沟通,教育难度增加,使母亲产生了育儿无助等一系列的消极体验,形成了消极的母性意识。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母亲的母性意识对子女个性的影响确实很大,母性意识是母亲的价值取向、教养观念、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内在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决定着母亲外在的行为表现,体现在亲子交往的过程中,而这些外部的行为就是子女眼中母亲的教养方式。因此,虽然母亲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直接一些,而母亲的母性意识对子女个性的影响则是根源性的。

4 建 议

综合本次研究的调查结果,可以确定子女心目中理想的母亲是这样的:她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平等对待子女;她能够提供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她有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她善良热情,乐于关心帮助他人;她能给子女提供适时地教育指导,适当地助支持;她善于发现子女的长处和进步,以子女为自豪等等。可以说,这就是母亲朋友们努力的方向。为了帮助母亲朋友们尽快地完善自己,尽早成为子女眼中理想的母亲,形成积极的母性意识,笔者提供如下建议:母亲对自身要严格要求,增强个人修养,提高调节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树立个人的生活目标,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协调好夫妻关系,给孩子创立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母亲要主动去了解人生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各种变化,学习与这一阶段子女的沟通技巧,以免在亲子交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而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束手无策。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育儿无助感。采取“收放结合”的教育方式。注意培养子女独立性的同时又要把好关,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这就要求母亲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母亲要与子女经常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强烈的成人感使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有些事情不愿意让家长知道,在交流上变得被动一些,家长要采取主动,注意引导而不能强求,给子女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要平等对待子女,尊重子女。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多鼓励,少批评。避免对孩子的刻板印象,相信孩子可以做的更好。不要说类似于“你怎么这么苯!”“我真不想管你了!”“你真没用!”等等伤害子女自尊心的话,做一个宽容、慈祥的母亲。合理期望,尊重事实。从孩子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合适的发展方向,结合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激发,朝着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培养。

5 参考文献

[1]桑标,唐剑。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心理科学.2000,3:279-284

[2]杨美荣,王欣。母性意识调查量表的修订。国内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70-472

以上关于“一年级亲子关系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一年级亲子关系调查:为什么家长的参与很重要?

一年级亲子关系调查:为什么家长的参与很重要?

以上关于“一年级亲子关系调查:为什么家长的参与很重要?”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